看完《黑鏡》我開始反思:這跟我們現在的商業社會也太像了吧|黑鏡讓我想到的商場反思

昨天深夜,我看完了影集《黑鏡》。螢幕暗下來的那一刻,我卻遲遲無法入睡。這部影集並不恐怖,卻讓人發毛。因為它講的,不是幾十年後的幻想,而是明天早上醒來,可能就會真實發生的現實。

《黑鏡》裡描述的科技進展,極具戲劇張力,但最讓人震撼的是它貼近人心的部分——我們怎麼生活、怎麼決定、怎麼被影響。作為一個創業者與內容製作者,我不斷反思:在資訊與科技的洪流中,我們到底還剩多少選擇權?

每一集都像一面鏡子,照出現代人的焦慮與迷失。而其中幾個片段,更是讓我不斷思索至今。

人人都被打分數的世界,早就發生了

第一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,就是《黑鏡》某集中,每個人日常生活都會被評分,分數高的人才能搭高級電梯、買房、找工作、交朋友。而你的一舉一動,別人都可以即時給你好評或差評,簡直就是社交版的信用報告。

你可能會覺得這太誇張了?但現實呢?我們出門吃飯,會不會先查 Google 幾顆星?買東西前,是不是會看 Instagram 粉絲數?認識新朋友,有沒有偷偷滑他的 Threads 或 FB 看他「受不受歡迎」?

這種評分機制,早就內化成我們做決策的習慣。我們不再用「是否值得」來判斷一個東西,而是看「別人怎麼看它」。

對創業者來說更是如此。很多人在經營個人品牌或行銷時,把焦點放在搞笑、吸睛、追蹤數破萬,卻忘了最核心的事情是:你到底能不能幫客戶解決問題?你的產品有沒有價值?你的內容能不能變現?

《黑鏡》讓我警覺一件事:評分不是問題,盲目迎合評分,才會毀掉真實的價值。

誰決定什麼是「危險」?別讓恐懼控制你的人生

另一集讓我久久難忘的,是一位母親為了「保護」女兒,在孩子身上植入一顆晶片。從此,媽媽可以隨時監控孩子的視野、聽到她聽到的聲音、甚至在她情緒不穩時自動模糊恐怖畫面。剛開始看起來像是體貼的守護,但最後卻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。

這一集其實也讓我聯想到「創業」這件事。太多人從小就被灌輸「創業很危險」、「不要離開穩定的工作」、「萬一失敗怎麼辦」。但這些話,真的來自理性評估,還是只是一種「想要保護」的過度恐懼?

30年前,你說一個人靠網路就能月入數十萬,會被笑是白日夢。現在,一台筆電、一個AI工具、一個網站,就能創造源源不絕的收入。我們的時代已經變了,但太多人依然活在上一個世代的邏輯裡。

創業不等於冒險,不創業也不等於安全。恐懼,是成長最大的敵人。放開手去做,不只是在給自己機會,也是在為下一代示範真正的勇氣與責任。

當廣告進入大腦,你的思考還是你的嗎?

《黑鏡》最新一集中,女主角因意外而植入大腦伺服器,這顆晶片不斷在她腦中播放廣告。只要想要停止,就得付費解鎖。從此以後,她講話會不自覺變成業配口吻,就像被操控的廣告機器。

這一幕非常可怕,但更可怕的是——我們已經正在經歷。

每天滑手機、看社群、打開YouTube,我們接受了多少「置入式訊息」?有多少我們以為自己「想要的」,其實是被演算法推播、被KOL引導、被重複洗腦後產生的「偽需求」?

創業者、經營品牌的人,若不懂得篩選資訊,就會像那位女主角一樣,成為別人行銷系統中的一部分,而不是擁有自己思考與選擇能力的個體

資訊時代的生存術,不是知道得多,而是能篩得準。別被短影音熱度洗腦,別被廣告詞綁架,更不要成為別人的話語複製品。

結語:在資訊黑潮中活下來,你需要一套「自我辨識系統」

《黑鏡》帶來的不只是對科技的預言,更是一種關於「人性」與「選擇」的提醒。我們身處在資訊巨浪裡,無法關機、無法退出、也不能假裝自己不在船上。

那我們該怎麼辦?我們要建立自己的「內建防火牆」:清楚價值、理性選擇、持續觀察。你要知道,評分系統不是衡量一切的標準;父母或社會的恐懼不能限制你人生的可能;而資訊本身,是中立的,決定意義的是你如何解讀它。

作為創業者、內容創作者、或者僅僅是一個想要活出價值的人,你不能只是消費資訊,更要學會主動管理它。選擇你要聽誰的話、看誰的內容、跟誰學習。

在這個世界裡,真正擁有選擇自由的人,才是未來的贏家。

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