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如果中樂透,我明天就辭職。我要原地退休!」
這句話,是不是你最近對自己說過的話?每天忍受主管的臉色、工作永遠做不完、下班後還要假裝有生活,許多人其實已經不是不願意努力,而是心累到只想逃離。所謂的「原地退休」,不是等到六十歲以後的法定退休年齡,而是提早脫離職場,讓自己在還年輕、還有體力的時候過自己想過的生活。
那麼,問題來了:到底要多少錢,才有可能原地退休?是幾百萬?幾千萬?還是你現在就可以開始規劃?今天這篇文章,就是要幫你拆解這個問題,並告訴你,所謂的原地退休,其實不只有一種方法。
傳統派算法:存到2000萬就能退休?
很多人會從一個最直覺的方式開始計算。如果你希望從現在開始不工作,接下來每年生活費100萬,那你只要存到2000萬,就能「安穩退休20年」。聽起來很合理對吧?
但我們都知道,這種算法最大的問題是:你要先夠老,或先夠有錢。畢竟,要靠薪水存到2000萬,對大部分人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;而且這還沒有算通膨、醫療費、突發支出。如果你今年才35歲,就算你真的存到2000萬,也很可能會活到85歲,這樣中間的財務空窗期就高達50年!
因此,這種方法只能當作理論參考。如果你真心想「原地退休」,你要的絕對不只是存一筆錢放著,而是建立一個能穩定產生現金流的系統,也就是我們熟知的「被動收入」策略。
被動收入邏輯:當收入大於支出,你就自由了
真正能讓你從職場中抽身、自由生活的,不是帳戶裡的金額,而是「不用工作也有錢進來」的現金流。
舉例來說,如果你每個月支出是5萬,只要你能穩定產出5萬的被動收入,你就能原地退休。這個邏輯其實很簡單:當你不用靠時間去換錢,就能負擔生活,你就可以脫離朝九晚五的系統,進入真正的自由狀態。
很多人會選擇投資股票、ETF、房地產,讓股息、租金變成現金流。但我們也要誠實說,這些方式需要的「本金」通常也不小,可能要好幾百萬才會有感。所以接下來我們要談的,是更有趣、也更「新時代」的可能性。

新型退休法:靠創作與技術創造爆紅現金流
英國創業家史蒂芬·巴特利特(Steven Bartlett)曾說:「在這個世代,創作就是資產。」這句話絕對不假。許多人因為一支影片爆紅,便開啟了月入百萬的創作人生。而這些收入的關鍵就是:自動化與長尾效應。
如果你經營YouTube頻道,持續產出高品質內容,只要其中一支影片爆紅、突破千萬觀看,你就可能因為廣告分潤、頻道變現、接案合作等方式,創造足以退休的現金流。當然,這不是人人能成功,但只要你願意持續創作,每支影片都是一張潛在的「退休彩券」。
另一種方式是:開發一款簡單但實用的App。如果你的App月活動用戶突破50萬,就算每人每月只帶來幾塊錢的廣告或訂閱收益,加總起來也足以養活一個人。
還有人選擇製作線上課程、寫電子書、建立知識付費平台,讓「知識變現」成為自己的收入機器。雖然疫情後這類產品競爭變高,但只要你找到夠利基的市場,仍然有機會站穩腳跟。
這些方法的共通點是:初期辛苦、後期自動。只要你能堅持下去,它們不只是副業,更可能是你自由的敲門磚。
有興趣的可以看我寫的這篇文章:真正要創造被動收入的五個方法|這些你可能忽略了|被動收入不只是投資,致富可以有更多選擇
結語:自由,不是靠存錢,而是靠創造
「原地退休」這四個字,乍聽之下好像遙不可及。但當你真正理解它的本質——不是等有錢,而是讓錢自己流進來,你就會發現,這條路並不遙遠。
我們身處的時代,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有機會翻轉命運。你可以用創作養活自己、用技術賺取自動收入、用平台建立個人品牌。你甚至不用辭職,一邊上班一邊耕耘,當哪一天現金流穩定了,你自然可以瀟灑轉身離開那張辦公桌。
最怕的不是你還沒退休,而是你從來沒開始設計「如何退休」的計劃。
想像一下,三年後的你,不再因為鬧鐘驚醒,不再為了會議奔波,而是過著你自己設計的生活。你或許還在做事,但那是你熱愛的事;你可能還在創作,但那是為了興趣,而不是為了帳單。
想原地退休,從來不是做夢。從現在開始,為你的自由種下第一顆種子吧。
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:
- 十年後退休不是夢|九檔台股ETF助你十年後退休!|台股ETF報酬率排行榜
- 想成功?關鍵是不斷產出!創業與致富的真相|成功不是來自完美計畫,而是來自不斷嘗試
- AI時代的財富密碼:如何運用人工智慧打造你的被動收入副業|創造自己的被動收入副業